早睡早起的科學根據
發表者:本站編輯 | 發布時間: 2014-11-10 15:26:01 | 瀏覽數:
常言說,早睡早起身體好。但是,這種說法到底有哪些科學根據呢?最近的科學研究證實,與常熬夜的人相比,早睡早起的人精神壓力較小,其精神健康程度較高。據悉,研究人員以440名職員為研究對象,向他們分發了早睡早起型、“夜貓子”型生活方式調查表和自我判斷精神抑郁度問答表。此外,科研人員還分別測量了被研究對象上班和回家時唾液中皮質醇的指標。分析結果表明,早睡早起者唾液中的皮質醇指標較低,因此他們的精神抑郁度也較低。據科研人員介紹,人體激素分早晨型和夜晚型兩種,皮質醇是早晨型激素的代表,起著分散壓力的作用。沒有壓力的生活是不存在的,因此這種激素對守護人類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另據科學研究表明: 1、晚上9-11點:為免疫系統(淋巴)排毒時間,此段時間應安靜或聽音樂 ; 2、晚間11-凌晨1點:肝的排毒,需在熟睡中進行。 3、凌晨1-3點:膽的排毒,亦同。 4、凌晨3-5點:肺的排毒。此即為何咳嗽的人在這段時間咳得最劇烈, 因排毒動作已走到肺;不應用止咳藥,以免抑制廢積物的排除。 5、半夜至凌晨4點:為脊椎造血時段,必須熟睡,不宜熬夜 。 6、凌晨5-7點:大腸的排毒,應上廁所排便。 7、早上7-9點:小腸大量吸收營養的時段,應吃早餐。 療病者最好早吃,在6點半前,養生者在7點半前,不吃早餐者應改變習慣,即使拖到9、10點吃都比不吃好。 同時,早睡早起不單單只是習慣問題而已,因為這對于培育健全的人而言,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讓我們隨太陽升落生活,讓我們的腦部作用與自然法則一致這二層的意義非常重大。如果我們睡到早上10點、11點,那就浪費了能夠呼吸早上新鮮空氣以及接收太陽照射最重要的時間,減少了白天活動的時間,增加了夜晚在電燈下的活動時間。人的頭腦、身體的發育在太陽光下能活潑的進行,此外,健康的自主神經也是在白天作用的。太陽西沉之后,代謝的作用就會改變。新陳代謝的時間一到,很自然地我們就必須要睡覺。如果在新陳代謝非常顯著的夜間活動,而在身體必須要活動的早晨時間睡覺,那樣會讓人的身體代謝紊亂,自主神經無法正常動作。如此一來,人就容易疲勞、感冒、神經過敏、情緒不安定、別別扭扭、消極、缺乏食欲、不健康…… 但是,早睡早起也不一定都好,沒有一件事情是絕對的,有關調查發現,比如經常熬夜的人記憶力會更強,思維更敏捷,所以早睡早起肯定有壞處,但跟好處比起來就微不足道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