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高等學校:
近年來,隨著我省高等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素質教育全面推進,高校體育工作得到高度重視,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取得明顯成效。學生主體地位逐步確立,體育課教學內容逐步優化,體育課程管理逐步規范,體育場館設施條件顯著改善,體育科研水平不斷提高。但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仍然是高校課程建設中的薄弱環節之一。不少高校在體育課程建設上重專業和學科、輕公共和基礎;在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中,重硬件、輕軟件,重課內、輕課外;教師隊伍建設乏力,專職教師數量不足,外聘兼職教師過多。一些高校未按規定設置公共體育課程,課時不足,課程單一,教學內容單調,方法手段陳舊;體育資源不能滿足公共體育教學和學生鍛煉需要,以致影響學生身心素質提高和人才培養質量。為此,全省高校要認真貫徹《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中發〔2007〕7號)、《中共江蘇省委江蘇省人民政府關于切實加強青少年體育增強青少年體質的意見》(蘇發〔2008〕3號)精神,全面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要求,進一步加強公共體育課程建設。
一、充分認識加強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意義
學生體質不僅關系個人的健康成長和幸福生活,而且關系整個民族的健康素質,關系到人才培養的質量。體育是每個學生身心健康、體魄強健、意志堅強、充滿活力的有效途徑。
體育課程是學生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通過合理的體育教育和科學的體育鍛煉過程,達到增強體質、增進健康和提高體育素養為主要目標的公共必修課;是學校課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高校體育工作的中心環節。體育課程是寓促進身心和諧發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學教育、生活與體育技能教育于身體活動并有機結合的教育過程;是全面實施素質教育,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質量,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
作為公共必修課之一的公共體育課,是每一個學生必須修學的課程。加強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是高校全面貫徹教育方針、深化教育教學改革、推進教育創新和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是高校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實現辦學目標的需要,也是塑造每個學生強健體魄、和諧心靈的需要。全省高校要本著對國家和民族未來高度負責的態度,切實加強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促使每個學生在增長知識、培養品德的同時,鍛煉和發展身體的各項素質和能力,成長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
二、明確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和目標任務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全省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總體要求是:認真貫徹中央7號、省委3號文件精神,落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體育課程教學指導綱要》要求,把公共體育課程建設作為學校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圍繞本校人才培養的中心任務和辦學目標,以育人為根本,以體魄與人格并重的學校體育觀為指導,加大公共體育教學改革力度,不斷豐富體育課程內容,優化體育課程結構和評價體系,引導廣大學生通過公共體育課程的學習,提高運動能力,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熱愛體育、崇尚運動、健康向上的濃郁校園氛圍。
目標任務是:到2010年,全省每所高校都形成既能提高學生體育素養又能賦予學生運動技能,既能增強學生體質又能培養學生自學自練習慣,有益于學生全面健康發展的公共體育課程體系;每所高校都達到《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的合格要求,80%的本科、60%的專科院校達到優秀等級;全省在校大學生普遍達到《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的合格要求,耐力、力量、柔韌、速度等體能素質明顯提高。
三、嚴格執行國家體育課程標準
課程標準是設置課程、編修教材、開展教育教學工作的基本依據。高校要按照國家規定的公共體育課程設置標準,開齊開足上好體育課。一、二年級必須開設體育課,其中,本科院校(含民辦獨立學院)總課時不少于144學時、專科院校不少于108學時。要為高年級學生(含研究生)開設體育選修課。學校任何部門和個人不得以任何理由削減或擠占體育課時。根據體育課程的實際情況,充分考慮體育運動安全要求,體育課教學班額應在30人左右。要針對體育課程的實踐性、戶外性特點,保證適宜的運動負荷;體育課專門用于提高身體素質練習的時間一般不少于30%。
四、不斷深化公共體育課程教學改革
體育教學是實現高校公共體育課程目標的主要和最為有效的途徑。高校要進一步加大體育教學改革力度,探索實現教學目標的科學方法和途徑。在保證開齊開足體育必修課的同時,努力拓展體育選修課程開設的空間。體育教學中要強化分層次教學、特長教學和興趣教學,注重因材施教,突出能力培養,強化實用性和終身性。要處理好學生主體與教師主導、學生的興趣愛好與身體素質全面發展的關系,確立多元培養目標,按需設計多種培養規格,建立多途徑培養模式,引導學生自主選擇上課內容、自主選擇上課時間、自主選擇上課教師,營造生動、活潑的教學氛圍。要根據學生的身心特點選擇體育教材。有條件的學校要開發具有地方色彩、民族傳統和時代特點的體育項目,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體育課程。要進一步完善公共體育課程評價體系,促使學生通過體育課程的學習,掌握2項以上運動技能,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有效增強體質、增進健康。我廳將每兩年組織一次全省高校優秀體育課展示活動。
五、積極開展面向全體學生的課外體育活動
課外體育活動是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內容的延伸和重要組成部分。高校要把課外體育活動、運動隊的專項訓練、《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納入體育課程之中。高校體育部(院、系)要與有關職能部門密切配合,充分發揮社團組織作用,創辦多種形式的體育俱樂部,將體育課與課外體育活動有機結合,開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課外體育活動,確保每個學生每周至少參加三次課外體育鍛煉。課外體育活動要有目標、有制度、有組織、有記錄,充分發揮課外體育活動在活躍校園體育文化、培養學生體育興趣與愛好、習慣與能力等方面的作用。高校每年要召開春、秋季運動會,集中展示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成果。要認真執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不折不扣地開展學生體質測試工作,促進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不斷提高。
六、不斷優化公共體育課程管理
加強公共體育課程管理,既是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提高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效益的重要保證。高校要結合本校實際,建立健全體育課堂教學、學生體育成績評定、課外體育活動、學生體質健康測試、教育教學檔案等方面的管理制度。要建立健全有利于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發揮最大效益的使用和管理的體制機制,建立體育場館設施器材的管理系統,逐步實現體育課程管理的規范化、科學化和信息化,建立各類教學文件、教師和學生考核資料等檔案,確保公共體育課程教學工作的有序開展、管理質量和效益的不斷提高。
七、加快提高公共體育課教師隊伍水平
數量足夠、素質優良、結構優化的教師隊伍是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取得成效的根本保障。省屬高校要根據開設體育課、開展課外體育活動和運動訓練的實際需要,按不高于300:1的在校生師比重新核定體育教師編制,配齊配強體育教師,外聘教師不得超過專任教師總數的10%,新聘體育教師原則上應具有碩士及以上學位。要適應形勢變化需要,引進高水平教練員、裁判員到高校任教。要采取多種措施、通過多種形式,培養和培訓在崗體育教師,努力提高他們的學歷層次和專業素質。要建立有效機制,促使體育教師提高科研水平、積極投身課改。要加強師德師風教育,提高體育教師的職業素養,發揮體育的育人作用。高校對體育教師的課時津貼、業務進修、職稱評定、評先評優要與其他學科教師同等對待,同工同酬。要尊重體育教師的勞動,組織、指導學生課外體育活動、課余訓練、體育競賽和《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測試等,都是體育教師的工作內容,應合理計算工作量。
八、切實保障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經費投入
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是高等教育質量工程的重要內容。公共體育課程建設需要一定的經費支持。高校要根據公共體育課程建設的基本需求安排經費并納入年度預算。要加大投入,加快體育場館設施建設,科學配置體育資源,力爭到2010年,每所高校都達到《普通高等學校體育場館設施器材配備目錄》的基本要求。要充分挖掘體育資源,大力提高現有體育資源的使用效益,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運動需求;體育場館和運動設施應在課余時間和節假日免費或優惠向學生開放。
九、強化公共體育課程建設考核檢查
開展要求全面、重點突出、程序簡化的考核檢查工作,是推進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水平不斷提高的有力杠桿。高校要成立由校領導、各相關部門負責人、學生代表組成的公共體育課程考核組織,依據《江蘇省普通高等學校公共體育課程考核標準與辦法》,定期對本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情況進行考核檢查。我廳將根據不同類型、不同層次高校的特點,按照分類指導的原則,建立高校公共體育課程建設考核制度,每年對申報優秀等級的高校進行考核。原則上考核為優秀等級的高校,才能申報省級體育精品課程和江蘇省學校體育工作先進單位。
十、切實加強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工作的領導
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涉及每個學生的切身利益,是高校提高教育質量的一項基礎性工作。高校要把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水平作為衡量學校教育質量的重要指標,把學生體質健康水平作為評價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內容。高校主要負責同志作為學生體質健康的第一責任人,要高度重視、主動指導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學校領導班子要把公共體育課程建設工作真正擺上學校的議事日程,每年至少召開一次會議,專題研究、解決實際問題。高校要針對規模大、校區多、管理難等特點,單設體育部(院、系),與其它院(系)和職能部門建制相同,并賦予相應的管理和教育教學職能,在配齊配強專職體育教師的同時,配足配好管理人員,確保公共體育課程建設水平的持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