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底,中央黨校召開全國黨校系統黨性教育會議,對在全國范圍內進行黨性教育改革進行總動員。2015年初,全國上下開始學習宣傳“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新精神,“全面從嚴治黨”為正在進行的黨性教育提供了理論和實踐指導。加強黨性教育成為新時期條件下全面從嚴治黨的重要戰略選項。2015年4月,在經過深入調研和充分論證的基礎上,天津市委黨校向市委遞交了《關于加強全市黨性教育基地建設的請示》(津黨校〔2015〕15號)。該請示獲批后,市委黨校充分發揮主渠道主陣地和熔爐作用,穩步展開各項工作,著力探索立足市情、符合實際、具有鮮明天津特色的黨性教育模式。
一、基本思路:黨性教育,既要有系統設計,又要有重點設置
黨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規律性。科學實施黨性教育,既要從總體上進行全面性設計,同時又要在實施中抓住重點,實現關鍵性突破。基于這一考慮,天津黨校從總思路、基本內容、核心路徑三個方面進行了深入思考和探索。
天津黨校加強黨性教育的總思路是:圍繞著兩個基本問題設計我市黨性教育的基本方案。一是,要向黨員和領導干部講清楚,在新形勢條件下黨性的內容是什么;二是,要力爭在干部教育培訓中,使黨性教育有實際效果、有持久影響。
依據黨的黨性教育的歷史經驗和黨章規定,黨性教育的基本內容是:馬克思主義教育、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黨的組織紀律性教育、群眾觀點和群眾路線教育、批評與自我批評方法教育、法治思維教育。在此基礎上,要突出三個基本方面:關于中國共產黨“兩個先鋒隊”的定性;關于中國共產黨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中“一個領導核心”的定位;關于中國共產黨在人類社會歷史進程中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黨的最高目標”的定向。
依據教育培訓的一般規律和干部教育培訓的特殊性,我校提出黨性教育需要具備四個環節:一是,要使得學員對黨性的內容具有感性體驗;二是,在感性體驗的基礎上,要使得學員對黨性的內容具有理性認知;三是,在感性體驗和理性認知基礎上,要使得學員對黨性的內容有現實觸動;最后,要把上述感性體驗、理性認知和現實觸動環節規范成一個完整的流程,并對該流程設置一個制度性、程序化的保證機制。簡言之,要建立一個黨性教育的完整流程:感性體驗—理性認知—現實觸動—制度保障。
在此基礎上,天津黨校圍繞著黨性教育的主題,在“宏觀布局”、“基本課程設置”、“具體培訓設計”三個方面力爭有所突破。
二、基本設計“369”:“3大布局”、“6項課程”和“9個基地”
圍繞著3大布局、6項課程、9個基地的思路,我校制定了加強黨性教育的“369”方案。
第一,在總體布局層面,我校黨性教育的總體架構是:圍繞三個統一,構建三大布局。
三個統一是:堅持歷史厚重感和現實敏銳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教育和基地實訓相統一;堅持面向全市和面向全國相統一。三大布局是:,“習近平總書記與天津工作”和新時期“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教育;周鄧紀念館老一輩革命家“領袖風范”與新時期領導干部“三嚴三實”教育;李大釗北方革命足跡與黨性教育的京津冀協同實訓。上述設計,目的有兩個:一是探尋“南陳北李相約建黨”的歷史脈絡,梳理“覺悟社”在五四運動中的進步作用,從思想源頭上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和黨性鍛煉;二是,從現實維度,緊扣時代脈搏,確保干部在推動天津“四個全面”發展中始終守住正確的政治方向。
第二,在基本課程設置層面,我校黨性教育設定6項課程體系,核心是:確保2個基礎4項重點完全到位;統籌3個層次,設置3類模塊。黨性教育的2個基礎是:首先,要對黨員和領導干部進行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其次,要對黨員和領導干部進行黨的優良傳統和中華民族傳統美德教育。4項重點是:“理想信念教育”、“道德品行教育”、“反腐倡廉教育”和“法治思維教育”四個方面。市委黨校作為我市干部教育培訓的主渠道和主陣地,要在主體班次完全實現這一總體布局要求,并為其他培訓機構作示范。市委黨校主體班次,包括局級干部進修一班、處級干部進修二班、中青年干部培訓一班等。其他班次要根據實際情況安排有關學習內容。
依據黨性教育自身的學科特點,黨性教育課程規劃為三個層次,圍繞三類模塊進行設計。3個層次是:基于黨史黨建學科的黨性教育課程;基于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的獨立課程;基于其他學科的黨性教育課程。3類模塊是:基于黨史黨建學科的“講授專題”模塊,基于黨性修養和黨性鍛煉的“自學研討”模塊,基于其他學科的“講座報告”模塊。在市委黨校,主體班次要設置專門黨性教育模塊。其中,進修一班黨性教育學時安排不少于10天;培訓一班黨性教育學時安排不少于20天;進修二班黨性教育學時安排不少于10天。
第三,在培訓層面,我校將黨性教育的培訓設計為依托基地的理論與實訓相結合模式,即統籌規劃以“兩地七題”為主體的黨性教育基地建設工程。
首先,校內“兩地”建設。一個是黨性教育理論基地,設在校內圖書館。以黨性教育的“理論教育”為主題,以2、3、4層的走廊墻壁為主要空間,同時配套一個中型的封閉式研討室。其中,第四層的主題是“‘習近平同志與天津工作’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教育。該基地主要是通過不同主題的文字墻貼、圖片展板、數字影視、課件點評等方式,對在校主體班次學員進行黨性教育。實訓室主要是:理想信念與道德品行實訓室、媒體訪談實訓室等,旨在對主體班次學員進行體驗式、實境性教育。另一個是紅色影視宣傳基地,設在市委黨校求知會堂大禮堂,與北方電影公司合作,面向全市黨員干部。該基地有三個基本功能:一是,“紅色影視教育放映館”,實現紅色影片放映與紅色經典學習功能;二是,“大型意識形態培訓課堂”,以此平臺,實施和完成全市意識形態工作者的培訓工作;三是,“‘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大講堂,以此平臺,組織實施面向全市黨員的、大規模的、聚焦新時期中央戰略的宣講任務。
其次,校外“七題”建設,即7個黨性教育主題基地,設在天津具有標志性的七個場所,目的是通過其各自具有的時空特色,展示黨性教育的一般性內涵及其在天津的特殊意義。它們分別是:周鄧紀念館,主題是“老一輩革命家的領袖風范與新時期‘三嚴三實’”教育;平津紀念館,主題是“平津紅色體驗與中國夢、天津精神”;天津市紀委宣傳部,主題是“正面教育與八項規定、廉潔自律”;天津監獄,主題是“警示教育與政治規矩、警鐘長鳴”;天津法院和濱海新區審批局,主題是“‘法治、改革’與面向國家治理現代化”;薊縣分校,主題是“‘革命、信仰’與緬懷歷史英烈”;天津李大釗雕塑和李大釗紀念室,協同河北李大釗紀念館、北京李大釗故居,主題是“李大釗北方革命足跡與黨性教育的京津冀協同實訓”。4月份以來,校外各個基地,已經分別掛了牌,開了課。依托黨性教育基地的現場教學已經逐步實現和到位。
三、基礎要素:理論、學時、教學鏈條、師資隊伍、教材規劃
圍繞提高黨性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針對性和實效性,持續加強黨性教育基礎要素建設,深度開發基地教學資源,著力提升教學質量。主要是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加強黨性教育基礎理論研究,為深度推進黨性教育提供學科和理論支撐。我校承擔的《黨政領導干部教育培訓科學化研究》、《溝通兩個“輿論場”增強黨在意識形態領域主導權的對策研究》、《全面從嚴治黨下的“為官不為”問題及其制度規制研究》、《利益多元格局中黨群關系研究》、《新型城鎮化背景下城郊社區黨組織建設研究》等多項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干部教育培訓與執政黨建設研究》、《新時期黨正確處理人民內部階層矛盾的理論與實踐研究》等天津市社科基金項目,以及眾多的調研課題,組成了黨性教育理論研究集群,成為提升黨性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支撐。
二是嚴格按照黨性教育不低于20%的學時標準,梳理和完善教學計劃,整合教學單元,落實了主體班次黨性教育的學時和內容。其中,局級進修班和處級進修班不少于10天,中青班不少于20天,處級任職班不少于5天。
三是圍繞黨性教育總要求,著力打造理論教學、現場教學、交流研討、對照分析的教學鏈條。構建體系完備、邏輯嚴謹、結構合理、重點突出、特色鮮明的課程體系,大力推進課程精品化建設。
四是以“共管共建、雙向服務、合作共贏、持續發展”為基本方向,初步建立了負責基地教學研發、實施、評估的師資隊伍。這支隊伍老中青結合,由黨史、黨建和科社等學科為主體,擁有教授13人,副教授37人,博士35人(含博士后4人)。為更好更快地促進隊伍成長,制定了基地教學師資培訓計劃。年初以來,陸續選派了10名教師參加中央黨校黨性教育專題研修班,派遣50余人次教師赴中國延安干部學院和陜西、江蘇、上海、重慶等兄弟黨校等進行黨性教育經驗學習與交流,暑期剛剛舉辦了針對博士群體的中青年教研骨干師資培訓班,邀請名師來校進行針對性培訓。
五是著手制定黨性教育教材建設中長期規劃,推出特色教材,如學習資料匯編、教學輔助材料、教學基地手冊、教學講稿匯編、全國黨性教育學訪報告匯編,以及警示教育教學資源庫(黨員干部違紀違法典型案例、懺悔材料、警示片、教育片)等。其中,5月份我們在局級班編寫的《全面從嚴治黨要把紀律和規矩挺在法律前面》黨性教育教學手冊,獲得天津市紀委主要領導和中紀委主要領導同志的批示和肯定,被《中國紀檢監察報》、《人民法院報》、《學習時報》等多家媒體廣泛報道,反響良好。
總之,新時期,黨性教育面臨新的任務和要求,如何圍繞著增強黨性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解決新的歷史條件下黨性教育的新課題,是我們著重思考和探索的問題。我們一邊思考一邊探索,同時也期待兄弟黨校的好經驗好做法,給我們的探索提供借鑒和啟迪。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物聯網工程學院 版權所有
地址:江蘇省無錫市惠山區錢藕路1號 郵編:214153 電話:0510-88266522 ,13771427157 傳真:0510-88266522 蘇ICP備11036003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