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仲勛去”,這是習仲勛同志在中共中央西北局工作期間,干部群眾有疑難時常掛在嘴邊的口頭禪。簡短的四個字,稱量出了習仲勛同志在人民群眾心中的分量。
《習仲勛與群眾路線》日前出版。該書以訪談的形式,記錄了30位老同志與習仲勛同志交流的往事。從往事的沉思與深情的講述中,還原了一個終生踐行群眾路線的革命者形象。
廣東省原省長盧瑞華說:“無論廣東發展成什么樣,超過了香港也好,超過了臺灣也好,所有那些成績、政績,都不及普通群眾的生活狀況更讓他(習仲勛)關心。”廣東省委原副書記張幗英說:“習仲勛同志跟我講得最多的是:‘共產黨的干部要真心實意替群眾著想,抓緊改變山區的貧困面貌,要不然對不起老百姓啊!’”《習仲勛傳》的執筆人賈巨川回憶,習老晚年,有廣東的干部向他匯報“廣東的干部對您的評價都非常高”,習老聽后平靜地說:“你們聽沒聽到群眾是怎么說的,老百姓對我還有什么批評意見?”
這些歷史記憶的吉光片羽,映照了老一輩革命家求真務實的思想厚度和坦蕩無私的胸懷氣魄。
習仲勛同志在陜甘寧邊區時說過:“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這一面。”堅持黨的群眾路線,是黨在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的勝利法寶,是不可丟棄的價值傳承。我們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和“三嚴三實”專題教育,其意義就在于不斷錘煉我們黨“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底色。毫無疑問,在今后的發展道路中,群眾路線依然是引領全黨奮發有為的精神依歸。
習仲勛同志主政廣東期間,面對一段時間里的偷渡逃港潮,他說:“我們自己的生活條件差,問題解決不了,怎么能把他們叫偷渡犯呢?這些人是外流不是外逃,是人民內部矛盾。”一句在當時可謂勇敢果決的評價,體現的是始終把群眾置于執政理念的最高層級,始終把群眾冷暖、人民利益放在優先位置的務實眼光。今天,全面深化改革的號角已然吹響,改革指向的終極,依然是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在國家層面的宏大視野下,讓一個個或平凡或遠大,或樸實或崇高的中國夢得以圓滿,讓笑聲在每一個家庭綻放,讓陽光照進每一個角落。
習仲勛同志在參加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典時飽含深情地說:“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振聾發聵的話語,與之呼應的是“民惟邦本,本固邦寧”的智慧,產生回響的是“人民的安危應當是至高無上的法律”的哲思。這句話永遠鐫刻在我們黨靈魂深處,也是我們黨永葆活力的關鍵所在。
回首波濤,遠望層巒,老一輩革命者已經遠去,其智慧與氣度卻綿綿地注入當今的時代脈絡里。小康社會穩步成型,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持續邁進,從嚴治黨持續發力。我們不能忘記在黨的發展歷程中,先輩們為今天的成就所做的鋪墊,為今天大踏步前進所注入的渾厚而久遠的力量。
“檢驗我們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終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實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這是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本質要求,是黨和人民事業不斷發展的重要保證。”習近平總書記的話,再一次點明了群眾路線的價值與意義。別忘了我們黨是從何處走來,是在同群眾的血肉聯系中敲打錘煉中來;也別忘了我們黨要向何處去,我們將懷抱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群眾路線,與我們黨的發展軌跡相始終。這條路線,將與我們的偉大事業一起,無限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