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活
首先,思想上要獨立。不要再妄想父母或他人的幫助,清楚明白地告訴自己要學會獨立,自己的事自己干。不要嫌學校的條件不好或不夠好,不要嫌家務事太麻煩,這些都是一個人生存在世的基本能力要求,而且這些事你是為自己做的,沒什么可抱怨的。
其次,充分熟悉校園環境,接受了這個環境就在適應的路上邁出了一大步,例如每一間食堂都去試試,找出最好吃的一家;每家超市都去轉轉,比出哪家更物美價廉……人的恐懼感經常是因為陌生而導致的,環境其實也像人與人的相處一樣,熟了就好了。
最后,不要忘了身邊的同學,別人也正在經歷跟你相同的問題,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有樣學樣,別人能做好的,你肯定也能做好!
(二)學習
面對迷茫的學習目標。中學時代的學習目的極其單純——考上大學。對許多同學而言,既然已經達到目標,就不知道為何要學習,缺乏學習的原動力,沒有學習的必要了。從某種程度上說應試教育其實是曲解了學習的意義,但你不能讓它扭曲了你的人生。你現在已經完全掌握了學習的主動權,可以決定自己學什么,怎么學,為畢業后找到一份人人稱羨的工作、為出人頭地、為光耀門楣……有太多的理由督促你趕快開始好好學習,千萬不要懷疑學習的有益性,just do it!
面對不感興趣的專業。學生因迫于家長壓力選擇熱門專業,或是服從調劑等原因,所選專業不是自己感興趣的。遇到這種情況,首先要摒除成見,不要帶著抵觸心理,雖然它不是你心甘情愿的選擇,但不一定就是錯誤的選擇。充分了解自己的專業,判斷它是不是真的不適合自己。
如果發現專業真的不適合,最好選擇轉專業。但轉專業時要謹慎,詳細了解自己想轉的專業,最好詢問一些相關的老師和學長,看自己是否適合學習這個專業,會不會由于基礎不足導致課程跟不上。要與自己的輔導員老師好好溝通,搞清轉專業的必要條件和程序。當然,還要和父母好好商量,不要先斬后奏,充分尊重他們的意見。
面對錯誤的學習觀。對學習產生了一些錯誤的看法,覺得畢業后的出路主要靠關系,在校成績的好壞不能決定未來。不能否認的確有靠著關系安逸度日的人,但是在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社會,安逸一時卻不能安逸一世,真正有用的仍然是真材實學,真正能功成名就的都是靠自己的真功夫真本事。退一步說,即使是靠門路找到了單位,工作時總是要用到專業知識的,到時候再補救可能就為時已晚了。
面對自學計劃實施。大學更注重學生的自學能力,這就要求自己監督和管理。學習上遭遇挫折或失敗,對于順利升入大學一向認為自己是優等生的學生而言,會產生非常強烈的挫敗感。這些學生也許并不缺乏制定學習計劃的能力,但監督保證計劃有效實施的能力欠佳。要想彌補,最好是制定一個行之有效的學習計劃,不要急功近利,計劃被排得過于密集,完成成為了不可能的任務,結果不是不了了之,就是實施起來疲憊不堪,所以要考慮到它的可行性。當然有了好的計劃還需要有毅力去切實執行。有研究指出習慣的養成周期是二十一天,也就是說,最初的一個月是最難以堅持的。要想順利度過這個時期,不妨結伴學習,為自己找到另一雙監督的眼睛。
(三)人際關系
很多大學生帶著良好的人際關系期望與同學來往,但最終都失去了耐心和寬容。很多學生都在歷數交往中別人的缺點與不是,一再報怨,“大學生太自私了”、“太難相處了”……幾乎大家都在感慨大學的人際關系復雜。
但是,一味地抱怨別人和慨嘆世態并不能幫你找到建立人際關系的捷徑,要把時間花在如何解決上,不是花在抱怨上面。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就應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保持誠實、寬容和諒解。往往新的交往中雙方都會有本能的戒備心理,因為警惕心有時會表現出過度的敏感,這就要求在初識時具備被人誤解、嘲笑、鞭策的承受能力,有時候別人的指責的確是不公平,但是對方這么做往往是無心的,耿耿于懷只能加劇雙方的誤解。反過來,對待別人的錯誤和生澀,你也不要冷嘲熱諷,學會做人、學會愛周圍的人,主動關愛他人。一定不要瞧不起別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的。還有就是形成集體中融洽的關系,并積極向外拓展自己的交際面。
學習發展成熟的人際關系,培養人際交往能力,主要包括溝通能力、合作能力和主動關心別人的意識。要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意見和見解,也要學會傾聽、理解和尊重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觀點和態度。要學會與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學習和成長的任務,培養合作精神和合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