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專業課程建設綜述
軟件專業采用“平臺+模塊”的模式構建專業課程體系,根據專業對高端技能型人才所必備的共同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以及軟件技術的共性要求而設置基礎平臺;由培養各專業核心能力的課程組成各專業的核心模塊;設置可供專業群中的學生互選的專業拓展模塊,學生在修完“平臺”課程后,獲得專業共同的職業基礎理論和基本技能訓練,在此基礎上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和就業需要自由選擇其中一個專業模塊進行學習,較好地解決群內各專業既彼此聯系又有針對性的問題。
加強課程規劃與建設,全面整合和優化課程體系,強化實踐教學,并取得顯著成效。基礎理論以“必須,夠用”為度,加大實踐教學課時,實踐教學比例達50%以上,同時注重課程和實訓項目的綜合化建設。注重職業能力訓練,實行“證書嵌入式”教學,將高新技術證書、計算機等級考試證書納入人才培養方案“嵌入”實踐教學環節。
進一步加強優質核心課程的建設,本專業已建有省級精品課程1門,市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2門,學院精品課程及資源共享課程4門。
本專業十分重視教材建設,教材選用嚴格審核,選用符合高職教育特點、符合高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符合課程教學要求、取材合適、深度適宜的高職高專教材,優先選用近三年國家教育部、省級規劃教材、精品教材。
在選用優秀教材的同時,注重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教材,組織有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與企業專業技術骨干合作,精選企業實際項目,并將其轉換為教學項目,編寫項目教材。目前已通過校企合作開發軟件應用技術專業課程教材6本。
二、精品(資源)課程
三、專業課程建設總結
軟件技術專業的課程建設面向高職高專的教育理念,研究并實踐高職教育的理論,課程建設主要包括核心課程體系和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以及考核方式改革、課程資源建設等方面。
1. 課程體系和內容改革
課程體系是單個專業課程之間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連結的有機整體,是軟件技術專業培養方案的重要內容,課程是實施專業人才培養的主要載體。核心課程體系的改革是整個改革的重點,以職業崗位需要為主的教育模式,以學生的能力培養為中心。因此遵循了以下幾方面的原則:
(1)就業導向原則。專業課必須為學生進入企業提供某一工作崗位或崗位群所要求的知識結構、技能結構,必須以就業導向為指導,學有所用;
(2) 實用性原則。課程內容要貼近社會需求,這也是培養實用性人才的客觀要求;先進、靈活性原則。跟蹤最新技術,站在科技最前沿。課程內容要隨計算機技術發展進行靈活調整,課程內容及教材要及時更新。知識夠用,又要有一定的發展潛力。
(3)目標性原則。改革始終圍繞專業的培養目標。根據以上原則,軟件技術專業構建了“項目主導、模塊遞進”的專業課程體系,以職業能力為主線,以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為基礎,圍繞軟件編程、軟件系統管理、軟件測試、軟件維護與技術支持等核心崗位職業能力,通過對職業崗位群所需職業能力的分析,教學內容分別由基本素質培養、崗位能力發展、崗位綜合實踐三個模塊等組成,課程設置和職業能力培養緊密銜接,技能訓練和職業資格要求接軌。
2.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改革
以能力為本位,強調專業實踐能力培養的重要性。所以,教學理念的轉變、教學模式的革新是教學改革的關鍵。教學方法改革的目標就是要提高教學的形象性、生動性和通俗易懂性。應根據課程的性質和內容、施教對象以及有利于職業技術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選擇切實可行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
(1)推行了“項目導向、任務驅動”教學模式。
軟件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和精品課程構建符合工作崗位實際的課程標準,要求各課程圍繞專業培養目標明確課程培養目標及其在專業培養中的定位,根據職業崗位群的核心能力,將職業崗位能力分析和具體工作過程融入到課程設計中,開展項目導向、任務驅動和教學做一體化的教學模式改革,突出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和職業素質。
同時,軟件技術專業注重在教學方法和手段上的改進,采用項目驅動、行動導向、任務驅動等教學方法,與行業、企業合作將實際工作項目引入到課堂教學中,教師采用互動式教學,重視讓學生在做中學,教師在學生做中教,重視教學模式的改進,融“教、學、做”為一體,如現場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等,注重課堂教學效果提高,鼓勵學生參與,提高了學生學習積極性,培養了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融入了三類企業項目進行實踐教學。
在課程改革過程中,不斷將企業模式和文化融入到教學中。設法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潛能、打造學生的個性和技術人格,樹立培養學生“編程思想”的教學理念。發揮教師主體與企業專家主導作用,與無錫睿泰科技、無錫文思海輝、無錫萬博信息等企業合作,引入三種類型的項目:一是企業實際承擔的典型項目(企業項目),二是企業已完成的典型項目(真實項目),三是將典型項目改造成的教學項目(模擬項目)。在基本技能積累模塊中,進行綜合素質、基本技能訓練與拓展,使學生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具備較高的文化素養、科學素養與職業素養,具備職業崗位的基本技能;在崗位能力發展模塊中,以實施教學模擬項目為主,實現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形成崗位能力;在崗位綜合實踐模塊中,安排以真實項目開發為主的綜合實訓和以企業項目開發為主的頂崗實習,由企業兼職教師和專任教師共同指導,通過真實項目訓練提高職業崗位綜合能力。
軟件技術專業充分研究行業企業對崗位職業技能的要求,根據”應用程序設計編制”國家職業資格標準、計算機等級考試考試大綱等制訂課程標準,將職業資格考證嵌入課程教學,從而推進課程教學內容的改革,使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雙證書獲取率達99%以上。
(3)采用了多維的課程教學設計。
在教學手段方面,除了教材外,更多的是教學網站和課后多種方式的交流。學生可以通過教學網站進行自主學習,這樣可減輕課堂教學學時的壓力,而且通過教學資源網站、QQ群,微信群等進行師生的零距離導與學,同時達到培養自學能力的目的。在教學層次上;考慮到學生基礎程度的不同,在課堂教學、課堂練習以及課后作業中,要制定不同的標準,要求每一個層次的同學都要達到最低的標準并向高一級標準努力。也就是說一個課堂的練習要有多個層次,第一個層次是基本的,體現課程主要內容;第二個層次略為擴充,體現一定的技巧和算法;第三個層次就是要求學生的設計無論從界面、風格、完整型還是算法、技巧、易用性等方面接近專業程序員的習慣和水平。
3.課程考核模式的改革
考核的目的是對學生知識與技術掌握的評價,也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評估。對于專業技術課程,我們注重過程考核,也就是通過過程的監控手段實現教學目標,原則上多種方式并舉。
(1)形成式考核:與傳統考核模式的區別在于:形成式考核的過程貫穿于整個教學過程;考核的形式是多樣化的;考核的內容除知識點外,還包含學生學習過程中的表現,學生完成課程任務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等多方面,是對學生的全方位的考察,是一種更科學的評價體系。
(2)答辯式考核:實踐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綜合應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考核的重點應該放在對學生把握問題、分析問題以及解決問題等諸多方面的能力上面。實踐證明,通過答辯,能充分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同時,通過答辯過程中學生對問題的回答,也能較為準確與全面的了解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情況。
(3)作品評價方式進行考核:對于實踐型課程,教學的目的是讓學生最終能制作出作品,如開發一個教學網站,這類課程的考核方式就是評價學生所做的作品,這種考核方式可大大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