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月
26
日
,《光明日報》在7版以《這里的人才培養由企業說了算——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政行企校園”創新人才培養紀實》為題,專題報道了我院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成果。
報道分為“組建聯盟,把‘工廠’辦在校內”、“共享資源,把‘課堂’設在校外”、“依托企業,把質量監控放在首位”等三個篇章,對我院“政行企校園” 創新人才培養模式作了全面報道。
這里的人才培養由企業說了算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政行企校園”創新人才培養紀實
蘇雁 李錦 陳敏《 光明日報 》( 2014年07月26日 07 版)
6
月21
日
,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為2014屆畢業生舉辦夏季校園招聘會,438家校企合作企業攜帶7265個就業崗位前來擺攤,平均每個畢業生手握兩三個工作崗位信息。
“職業教育要打造學生的核心競爭力,就必須深化校企合作?!苯K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陸國平告訴記者,學校通過體制機制創新,引導行業企業全程參與,建立“政行企校園”五方聯動人才培養模式,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精技能、懂技術、適應能力強的優秀人才,在為企業創造效益的同時,實現學生的自身價值。
組建聯盟,把“工廠”辦在校內
南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與該校機電工程系共建的數控機床維護修理基地,現在正在調試設備,8月份就能開工運行。學院機電工程系主任金衛國告訴記者,南通科技把整個滬寧線上的售后維修點都放在了學校,作為長三角的維修中心,并派公司技術人員常駐基地,以師傅帶徒弟的方式手把手傳授學生技術,“這等于把公司的數控機床維護維修部門直接搬進了校園”。
把工廠辦在校內,是該校校企合作的一大特色。學院院長席海濤告訴記者,學校歷史上以“校中廠”“廠中?!逼鸺?,曾生產出中國第一塊3英寸微電子芯片、第一顆人造衛星壓力傳感器的兩家大企業華潤微電子和海鷹集團的前身都是該校的校辦廠,與企業緊密合作,是學校的傳統優勢?!皩W校要搶占人才培養的制高點,必須發揚、放大傳統優勢,不斷深化校企合作?!?span lang="EN-US">
2005年,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校企合作戰略聯盟”,將原先松散的30多家合作企業全部納入其中,并與政府部門、產業園區、各行業協會等多方聯系,拓寬校企合作主體?!按舐撁恕爆F已形成500多家企業、13個行業協會和7個有關政府部門的規模,成為學院校企合作的“大本營”。目前,學校內已建成“校中廠”“廠中校”17個、校內實訓基地166個,企業捐贈的設備總價值近2000萬元。
共享資源,把“課堂”設在校外
在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外不到
1000米
的地方,就是無錫市公共實訓基地。該基地作為國家級高技能人才公共實訓基地,目前已建成教育和各類實訓設施超過155萬平方米。學校教學科研處處長顧正剛說,自2008年無錫市公共實訓基地110個實訓鑒定室啟用以來,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已利用此處資源完成102個班級、50門課、10762次教學任務。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标憞礁嬖V記者,從2005年起,無錫市累計投入65億元,建成6平方公里的職教園,公共實訓基地引進的都是最先進的機械設備和企業生產一線的項目。學校與實訓基地采取共管、共享的方式,把學生的實訓課堂搬到這里,目的是提高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除了學生,學校的教師也把“課堂”設在校外。學校規定,專業教師必須下企業掛職鍛煉半年到一年,掛職期間,教師的工資、待遇不變,回校以后進行嚴格考核。目前,學校的雙師型教師占比達90%。
學生真刀實槍參與企業項目,教師扎扎實實參與企業橫向課題研究,大大提高了學校服務地方發展的能力。去年,學校物聯網工程系與機電研究所的16位老師,自主研發了9套物聯網應用技術實訓平臺,并帶領學生完成了設備的安裝、調試。目前這一設備已在智慧農業、智慧家具等領域推廣。無錫市海鴻精工機械制造有限公司與學校共建數控設備研發中心,研發中心與老師、學生共同參與研發的數控磨床,現已進入投產階段。
依托企業,把質量監控放在首位
無錫是國家微電子產業基地,目前有微電子企業160多家,去年工業產值達374.9億元,占江蘇省的半壁江山,位居全國第二。江蘇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對接產業發展需求,牽頭成立無錫微電子職教聯盟,在校內建成由中央財政資助1000萬元建成的微電子綜合實訓基地,并根據產業鏈分成設計、制造、分裝、測試等4個生產型實訓分部。目前,該校已成為江蘇省半導體行業協會的人才儲備基地。
陸國平認為,服務區域發展是職業教育的生命線,職業院校要服務好產業轉型升級,關鍵是要無縫對接產業,把每個專業辦出自己的特色。為此,學校把企業評價作為人才培養的標準,完善質量監控體系。企業全程參與課程設置、人才培養方案制定等所有環節,過程中出現任何問題,企業專家可隨時提出、學院配合調整。
同時,抓住人才培養的源頭,緊貼市場設置專業。根據市場需求,學校及時做出專業調整,將外語系與工商系合并為商學院、在微電子技術專業新開集成電路版圖設計創新班等,并且每個專業都有企業、學校兩個“帶頭人”,確保專業建設跟社會需求“無縫”對接。
“這樣培養出來的學生專業對口率高,畢業生自然‘適銷對路’?!痹撔U芯吞幪庨L錢自杰告訴記者,近幾年學院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平均起薪近3000元/月,居江蘇省同類高職院校前列。(本報記者 蘇雁 本報通訊員 李錦 陳敏)